2016-05-03
清朝順治皇帝的故事 悟見說故事
清朝順治皇帝的故事 悟見說故事
◎順治皇帝說:
朕為大地山河主
憂國憂民自轉煩
百年三萬六千日
不及僧家半日間
未曾生我誰是我
生我之後我是誰
長大成人方知我
合眼矇矓又是誰
來時糊塗去時迷
空在人間走一阿
不如不來亦不去
亦無煩惱亦無悲
各位前賢,我們來看看,順治皇帝的這首詩,他說他雖身為一國的國君,但是憂國憂民,日理萬機,實在忙得很,這時他又想到,人生是這麼的短暫,頂多是〔百年三萬六千日〕,而在這短暫的人生中,每天又要忙忙碌碌,實在是很不值得,他心想,與其這樣忙碌,還不如修行者那種悠遊自在的生活。
當然在〔不及僧家半日閒〕裡的〔僧〕字,我們不能作狹義的解釋,只認為〔在廟出家的尼姑、和尚才是僧〕,這樣的解釋,後學覺得比較不恰當,後學根據六祖壇經裡所說的〔僧者淨也〕,凡是心中清清靜靜,自己的本來佛性都沒有被污染,而所作所為又能利益眾生,
這些人都可說是六祖壇經上所說的〔僧〕,這是廣義的解釋,這樣的解釋比較恰當,而順治皇帝,他所羨慕的修行者,就是這樣的修行者,並非光指佛家的〔出家人〕,這點希望各位前賢都能了解。
不管〔在家出家〕或者是〔在外出家〕,都是我們所認為廣義的〔僧〕啊!順治皇帝除了羨慕修行者的那種清閒外,他對他自己也非常迷惑,他無法真正認識他自己的本來面目,所以對於他自己,他在人生的過程中,有種種錯誤的看法,你看他的詩中,他就這麼說〔未曾生我誰是我?生我之後我是誰?長大成人方知我,合眼矇矓又是誰?〕,由這四句話,他對〔自己的我〕相當迷惑不覺。
我們知道,如以解脫者的眼光來看順治皇帝的心境,用一句話來描述會比較恰當一些,這句話便是〔以此見解,要覓無上菩提,了不可得。〕,意思是說,以他這種見解,要成就佛道,那是不可能的,所以順治皇帝又接著說〔來時糊塗去時迷,空在人間走一回。〕,在他未了悟自性前,他認為人生是空的,而且迷迷糊糊也活得沒什麼意義,所以在最後的詩句裡,他說〔不如不來亦不去,亦無煩惱亦無悲。〕,
〔不如不來亦不去,亦無煩惱亦無悲。〕,這句話是最重要的一句,也就是說明人生最大的目的,就是追求這種〔不如不來亦不去,亦無煩惱亦無悲。〕的解脫生活,要追求這種解脫的生活,除了修行學佛外,實在別無他路可行,要修行學佛,首先一定要得〔聖道〕,如此才能修行有成,而獲得大自在解脫,否則如〔緣木求魚〕一般,盲修瞎煉,要成佛那就遙遙無期了。
◎所以仙佛說:
修行無別修
只要識路頭
路頭若識得
生死一齊休
身有生和死
性無死與生
能知生死門
躲過老閻君
以上之〔路頭、生死門〕,就是我們所指的〔聖道〕,後學在此希望未求〔聖道〕的前賢們,看到以上後學所講的這些話,好好的深思一下,而趕快來求〔聖道〕,
六萬年來,就這麼一次大開普渡,錯此時機,又要等十二萬九千六百年,才能遇到〔三曹普渡〕,試問那時候你敢保證得有〔人身〕嗎?
因為道是〔非人不傳的〕,前賢們,〔識時務者為俊傑〕,大家都是聰明人,趕快把握時機求大道吧,就像順治皇帝一樣,看破人生來修行,如此才能回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