悟見講綱:四書大學天道解 (傳統文化) 181005
一、何謂大學之道?
大學經文: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。
大:人得一為大,一就是道,得一,就是拜明師求道。
大學:大學就是大人之學,大人就是佛家所說的大丈夫、佛,在儒家來說,就是聖人。
二、何謂明明德?
明:第一個明,如同佛家心經所說的觀自在菩薩的「觀」,意指要去拜明師求道,才能找到佛心本性,光明德行。
第二個明,指本性之意,明德,即是光明的本性,純善無惡的佛性,良知天心。
明明德:就是去拜明師求道,才能回復我們的本性。
三、何謂親民?
親民:親就是親近,民就是指眾生。儒家的親民,就如同佛家的渡化眾生,與眾生廣結善緣,然後引導眾生來拜明師求大道,就是求成聖的大學之道。
親民亦可當新民:求道之後,找到佛心本性,改毛病去脾氣,重新做人,回到佛心。
四、何謂止於至善?
止:就是達到的意思。
至善:是指圓滿的境界,在天堂來說,就是指無極理天,無生無死,解脫輪迴的天堂。對佛心本性來講,就是回復佛心本性,也就是成佛之意。
止於至善是大學之道的終極目標,也就是成聖成佛回理天。
要止於至善,一定要「明明德、親民」,也就是求道修行。
五、儒家的內聖修行
經文:知止而后有定.定而后能靜.靜而后能安.安而后能慮.慮而后能得.
知止:就是找到佛心,如同佛家的明心,要明心,就要拜明師求道。
定:如如不動的佛心,佛心本性作主,不受外界引誘,謂之定。
靜:就是佛家所說的「菩提自性,本是清淨」,此處是將煩惱轉為菩提,改毛病去脾氣,自然能回到清靜的佛心本性。
安:是指心安,沒有煩惱,心靜如水,不起風波,無憂、無慮、無煩惱是安。
慮:是指一切的起心動念,都能合乎道,思慮周全圓滿,沒有缺點。
得:就是達到,達到至善的境界,就是回復全善的佛心本性,這就是得。
儒家定、靜、安、慮、得,在修行上來說,是內聖的功夫,也就是改毛病去脾氣,回到全善的佛心本性。
六、大學之定靜功夫
濟公老師説
此是聖門修養的功夫:內而知止為守性,外而知止不妄為,後者自然之意。
由知止而定,定而後能靜,靜而心神安,心神安而慮非他,猶之悟也。
慮其何謂天理?何謂私欲?慮我所行之是非曲直,於理和否?合於理者即守之,違乎理者即去之,此謂之得;
既得到心法傳授,以心印心,無入而不自得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