悟見講綱:學道修行戒定慧 (修辦篇)180606
一、戒定慧總說
濟公老師說:修道人以戒定慧,除貪嗔癡。
戒定慧合稱為三學。
修戒 - 完善道德品行,除去一切毛病脾氣。
修定 - 致力於內心平靜,除去外界之引誘。
修慧 - 培育智慧,認識解脫之路,拜明師,求大道。
二、戒律是修行的根本
濟公老師說:
戒律是一個根本,是超生了死的一個根本。不懂戒律,你們犯了很多過錯,等於收入不夠支出。有這個戒律給你們作一個約束,來減少你們的過錯,大家都必須謹慎小心而要守著戒律。
老師又說:戒是無上菩提本,應當一心持清淨。
戒律是幫助大家解脫,不是給你們一種束縛。
三、天道弟子的戒律
濟公老師說:
我們是修無上菩提大法的,所以一定要身、口、意都要清。你們立過清口的人,身、口、意都要清。
不是說只有吃素,那叫做茹素,不叫清口。
身清:戒殺盜淫。
口清:茹素、戒惡口、兩舌、綺語、妄語。
意清:戒貪嗔痴。
四、守戒是我們的本分
濟公老師說:
佛規禮節你們也是覺得很束縛。你們的戒就是火車的一個軌道,出了軌道就危險了。
戒就是界線,出這個界線之外,紅燈就亮起來了。
所以一個人的本份之內該怎麼做,超出這個本份之外,就犯戒了。
五、持戒是降服自己
濟公老師說
但是如果你們人人都能夠持著一種慈悲心的話,那戒律對你們產生不了作用。
所以你們持戒就是降服自己,不打妄語、不貪心、不盜取、不喝酒、不邪淫,這是在幫助你們走向無上菩薩道之內,所以不要把它當成一種束縛。
每一個人都有脾氣、習性,所以這就是你們不圓滿的地方,必須要藉著這些戒律慢慢的來調服你們自己。
六、戒律的功效
濟公老師說:
戒律可以幫助一個家庭和樂。如果夫婦兩個人都修行,都持戒律,那絕對不會犯到邪淫這般事情,也不會犯到其它酒色財氣。
所以如果社會上每個人都持戒的話,那這個社會不用派出所,也不用法庭,也不用法律,所以,要使社會和平、和諧,唯有人人持戒,約束自己。
七、修行要修定靜功夫
儒家修心養性功夫:知止而後有定,知止,不受明師指點,難知止。
定者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,定而不遷之意。下句而後能靜、能安、能慮、能得。
知止- 知己所當止之境,是將心止於至善寶地 - 玄關一竅。
佛曰禪定,妄念不起曰禪,坐見本性曰定。
八、六祖論禪定
六祖:
善知識。何名禪定。外離相為禪。內不亂為定。外若著相內心即亂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。本性自淨自定。只為見境思境即亂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。是真定也。
六祖佛偈:
菩提本無樹
明鏡亦非臺
本來無一物
何處惹塵埃
九、明師一指識般若
六祖說:善知識。菩提般若之智。世人本自有之。只緣心迷不能自悟。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。
又說: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。只緣迷悟不同。所以有愚有智。
十、般若之智得解脫
六祖說:善知識。世人終日口念般若。不識自性般若。猶如說食不飽。口但說空。萬劫不得見性。終無有益。
善知識。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。此言大智慧到彼岸。此須心行。不在口念。口念心不行。如幻如化如露如電。口念心行。則心口相應。本性是佛。離性無別佛。
十一、萬般般若自性出
六祖惠能大師說:
善知識。一切般若智。皆從自性而生。不從外入。莫錯用意名為真性自用。一真一切真。心量大事不行小道。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。恰似凡人自稱國王。終不可得。非吾弟子。
十二、妙智慧的功用
六祖惠能大師說
善知識。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。無住無往亦無來。三世諸佛從中出。
當用大智慧。打破五蘊煩惱塵勞。如此修行定成佛道。變三毒為戒定慧。